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尚会鹏教授在”许烺光学术纪念讲座”中深入探讨印度教徒的人际状态

发布日期:2023-12-25  来源:   点击量:

在近日举办的许烺光学术纪念讲座中,尚会鹏教授呈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印度教徒的基本人际状态。此次讲座由游国龙教授主持,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专家的深入讨论和思想交流。

游国龙教授在讲座开始时表示,许烺光先生的研究为理解不同社会的运作、心理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强调了当代学术活动中对真正学术探讨的忽视,同时提出本讲座旨在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尚会鹏教授的演讲主要围绕他的新作品《阶序人、阶序人主义与阶序人社会:印度教徒基本人际状态研究》展开。他指出,学术活动的价值往往与其规模成反比,表达了对纯学术探索的渴望。

他的演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主要内容: 他的新作品探索了印度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并从心理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阶序人”“阶序人主义”和“阶序人社会”的概念。

主要理论观点: 尚教授强调了心理文化学的整体人视角和建模方法,指出理论是对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建模。

有待思考的内容: 他进一步分析了心理文化学中“人”(Jen) 的概念,探讨了不同文化中人的认知和亲子关系模式,以及人神关系的属性。

尚教授的洞察力和深刻分析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并激发了对印度教徒人际状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讨。此次讲座不仅展示了尚教授的学术成就,也反映了许烺光学术纪念讲座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继尚会鹏教授的精彩演讲后,许烺光学术纪念讲座的评议环节进一步拓展了关于印度教徒人际状态的讨论。评议人冯立冰和蔡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尚教授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冯立冰研究员的见解:

冯立冰研究员强调,心理文化学并非文化决定论,而是一种强调解释力的研究方法。他提出,解释印度外交政策时,传统的西方理论如现实主义可能不足以涵盖其复杂性。他也探讨了印度移民群体的问题,尤其是跨文化影响下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蔡晶副教授的分析:

蔡晶副教授则从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评论。她认为尚教授的研究在国民性研究和跨学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理解印度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分析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个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方面,她认为这为理解文化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会学者的提问和讨论:

陈睿腾和李继高两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关于印度文化内部的种姓制度与宗教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印度教徒与传统印度人概念的差异等问题。他们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印度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理解。

主持人游国龙的观点:

游国龙教授在讨论中提出了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的话题,并对将印度人定义为“阶序人”的创新尝试表示赞赏。他还探讨了人神关系在华人社会与印度社会中的不同表现。

线上提问与尚教授的回应:

张洋老师的线上提问引出了心理文化学如何解释其他宗教,以及文化中个体,特别是国家领导人行为的问题。尚教授在回应中强调了人神关系在印度亲属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构成印度人生命体系的核心部分。

学生提问与回应:

学生唐睿雨的提问集中在文化变化、宗教国家间的差异以及心理文化学如何解释国家在外来威胁下的反应等方面。尚教授在回应中阐述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以及理论的局限性和长处。

总结:

此次讲座不仅是对尚会鹏教授新书的深度解读,也是一次关于心理文化学、印度教徒行为模式及其在全球背景下的意义探讨的学术盛会。与会者对于文化差异、文明的变迁以及宗教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潘雨童;图片:江昀)

“许烺光学术纪念讲座”发起缘由

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近日发起了“许烺光学术纪念讲座”,这一活动旨在向心理人类学领域的卓越先锋许烺光先生(Francis L. K. Hsu, 1909-1999)致敬,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纯粹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专业平台。许烺光先生是心理人类学的奠基者,曾荣任第62届(1977-1978年)美国人类学会会长。作为心理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文化与人格研究方法论方面作出了革新性贡献,推动了对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知识的深化与发展。他的理论对于心理文化学的形成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球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人类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研究在行为科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并为未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烺光先生以其对真理的坚定追求和对学术权威的勇敢挑战而著称。他以一个非西方学者的独特视角在西方学术界中展开辩论,为整个学术界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进步。他的辩论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传统观点的勇敢质疑上,更彰显于他对多元文化理解和学术思想的广泛开放性。此次纪念讲座的举办,不仅是对许烺光先生学术成就的回顾,更是对他那种敢于直面挑战、勇于知识探索精神的致敬。它旨在激发新一代学者学习许先生的精神,勇敢无畏地探求学术真理,不断推动学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