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华侨大学18门课程上榜。其中包含线上一流课程7门,线下一流课程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
本研究所心理文化学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的《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是华侨大学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隶属于“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版块。该课程是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尚会鹏及其团队成员游国龙教授、王冠玺教授、蔡晶副教授、李太龙助理教授将心理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华人社会研究的尝试,也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向通识教育资源的转化。
“华侨华人研究”是华侨大学的特色学科,《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从课程体系到具体内容设计,均充分结合华侨大学的优势、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课程主要讲授华人社会的特点,旨在揭示华侨华人的行为原理,尤其适合学习者增加对华人社会、华侨华人以及中华文化的了解。
在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丰富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重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过程的精准跟进和监测等方面下足功夫。比如,开发多层次教学资源,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同步衔接,避免教路单一;在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测评三个方面严格实行对准一致原则,始终围绕学习目标来推进教学过;进行社群运营,打造学生的“论坛”家园;利用调适性学习技术为学生定制课堂互动等。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运行效果良好,曾荣获福建省高校第二届移动教学大赛二等奖(2019),入选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获得华侨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金课(第一批)。该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在中国大学慕课、学银在线、智慧树多平台成功运行,深受各种不同类型学习者欢迎。
2019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华侨大学将把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加快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与新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本研究所心理文化学慕课应用型本科学团队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建设、更新“华人研究课程系列”,践行“侨校+名校”战略,将课程运行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推进课程跨国、跨地区、跨校共享的协同教学模式,将为侨服务宣传中国文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