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正文

从印度人的“抓食”谈起 

发布日期:2018-12-29  来源:   点击量:

多数印度人吃饭不用刀叉、筷子,而用手来抓食。在农村甚至也不用碗、碟、杯、盆之类,而以树叶代之。刚到印度,在大学食堂与学生就餐,看到他们用手抓食,觉得新鲜有趣,便学他们的样子,弃勺改手。但见到同来的中国伙伴都仍用勺子,觉得有点孤立,便又用起勺子来。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直到后来看到一位日本留学生也用手麻利地抓食。我才受到触动。那位日本学生是学地理学的,却能做到如此“人乡随俗”,习惯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使我这个搞社会科学的人惭愧不已。从那以后,我便没再用过饭勺,用手抓食直至归国。

“抓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印度人用手抓食有很多考究:用右手而绝不能用左手,因为他们认为右手洁净,左手脏;饭前必净手(考究的印度教徒还要沐浴);抓饭时四指并拢,将食物铲在四指上,然后指尖对嘴,用拇指将食物推至口中。象奶、粥之类的流体食物,他们用手抓食也竟能象用勺一样吃得一点不剩,真令人惊叹!

学会了用手抓食还真使我受益匪浅。餐桌上,印度人见我这个黄皮肤,小眼睛的老外不用刀叉、筷子而用手抓食,皆投以赞许的目光。开始很笨拙,他们便主动纠正我的手形和动作,这自然增添了不少愉快的气氛和有趣的话题。去南印度坦焦尔地区作农村调查,吃住在农民家里,村民们见我同他们一样,就地而坐,熟练地抓食摊在大芭蕉叶上的咖喱饭,显得又惊又喜,由语言、肤色、国籍造成的心理上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他们同我无话不谈,使我得到不少有用的材料。我还把这种方式“引进”家门:归国后在家里举行了一次印度式会餐。目的不是要推广这种方式,而是告诉家人,在这个世界上别的地方,还有别样的人,以别祥的方式生活着。使他们有一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感受。家人对这种方式褒贬不一:奏子颇多微词,而八岁的女儿却拍手赞成。一一当然,这井非因为女儿领会了我鼓吹的文化多元论原理,而是因为她平时总也使不好筷子,老被大人圳斥为“笨手笨脚”。

我的一位中国伙伴坚持认为,用手抓饭是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理由是,原始人不会使用工具,才用手抓食。筷子和勺子是工具,故比用手先进。听了这活。使我想起一则故事。

据说,原北京大学校长、尊名学者蔡元培先生早年访问欧洲,在一次宴会上,一个欧洲人不无做馒地对蔡说:“中国人进餐用筷子,两根木棍。西方人用刀叉,金属工具。用叉比用木棍儿更先进、更文明。”蔡无培先生回得得很妙:“古代中国人也曾使用金属制的刀叉用餐。但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刀叉是缩小了的武器,能使人想到战争和杀戮。所以后来便放弃了,改用筷子。”那欧洲人无言以对。

同样道理,倘若一个中国人对印度人说,“你们用手抓,我们用筷子,筷子是工具,所以我们比你们更先进、更文明。”我说这是中国人的傲慢。印度人如果这佯回答:“神赐给我们每人一双灵巧的手,用手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何必把活得好好的树砍倒,做成筷子用来夹饭呢?”我想,中国人也找不出什么有力的理由去反驳他。

或许有人说,用手抓食不卫生。但在印度人看来并非如此。筷子和刀叉是“外在之物”,而手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印度教徒认为,人的手比“外在之物”更洁净。即使从现代卫生学的观点看,用手抓食也不比用筷子或刀叉更不卫生。因为不管使用什么,若不洗干净,都可能会致病。

制造刀叉固然比制造筷子需要更复杂的技术。但从另一方面讲,也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试想,金属从勘探、开采、冶炼到制成成品,远比一双木制筷子耗费得多。用手抓食的方式,比使用筷子更少耗费资源。目前,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已成为一个生态问题了。记得几年前有一则报道,说日本人每年要用掉几百亿双一次性筷子,使木材的需要量大增,以至于东南亚一些国家森林砍伐加决。一些国家的民间组织呼吁日本人减少使用筷子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还使垃圾量大增,所以据说日本人也在悬巨奖寻找利用废弃筷子的方法。

比一次性筷子更严重的是当代社会的“易拉罐文化”:“嘭”的一声,打开就喝,喝了便扔,真是方便到了家。不过,为了这一“嘭”一“扔”,人们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耗费了更多的铝、锡、石油和煤,向大自然排放了更多的有害气体和有毒物质。此外,还不得不花力量解决扔下的垃圾问题。

源于西方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给人这样的错觉∶只要不断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就能得到幸福,获得更多的财富就意味着成功。这种价值去向来源与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人类必须对自身的愿望有所节制,使其与自然相协调。圣雄甘地早在几十年前就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与印度独立后是否会达到前殖民大国的生活水平的问题作出了明智的回答:“英国为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各地球?”甘地提出的这个问题今天有了回答。根据计算,一个预期寿命为80岁的普通美国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费两亿升水、2000万升汽油、一万吨钢材和1000棵树。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0吨,约为中国人的8倍,印度人的23倍!美国在1995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23 7%。如果世界55亿人全达到这样的消费水平,我们需要20个地球!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人口合计20多亿,其中中国和印度人口合计20亿,如果这两个国家达到目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那至少也需要7个地球!

目前世界上少数人的掠夺式的、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发展下去会给后代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不幸的是,这种生活方式目前在向世界蔓延,人们对甘地的警告视若网闻。也许我们应当重新听听这为圣人的教诲。相比之下,“抓食”就没有这样的后遗症。所以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看,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更理想的方式呢?

我并不是一个现代文明反对论者,更不是要人们放弃用筷子、刀叉的习惯都来抓食。我的意思是,使用刀叉也好,筷子也好,抓食也好,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对文化传统的评价问题很复杂,不能象评价生产技术那样,简单地区分为“先进”和“落后”。我们可以说使用拖拉机比用牛拉犁耕地更先进,却无法分出喝咖啡同喝茶、崇拜上帝与崇拜祖先哪一个更先进,因为无论是喝咖啡还是喝茶、崇拜上帝还是崇拜别的什么,都是人类依据不同的文化目标选择的结果。文化研究中有一个学派,鼓吹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具有同等的价值,从本质上说是不可比的。我不同意这种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但文化具有相对性则是一个真理,而且这个真理已为多数研究文化的人所接受。视“抓食文化”为落后,以“筷子文化”而自傲的中国人正如当年那位视“筷子文化”为落后,以“刀叉文化”而自傲的欧洲人一样,都属从本民族文化原则出发,去评价异质文化,都犯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

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民族,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是依照不同的文化目标选择的结果,因而也都具有相对意义。一种文化中认为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因为它不符合该文化的目标而显得微不足道。例如,有的文化传统十分强调财产的私有制,而有的文化就不认为那么重要;有的文化强调女子婚前的贞洁,而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则可能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有的民族在处理与超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十分认真、严肃,有的则比较随便,如此等等。一种文化传统根据自己的目标,必定强调了一些东西,舍弃了许多东西。一个文化所强调的很可能就是另一种文化所舍弃的。的确,同讲究“美食美器”的中国食文化相比,传统印度人的食文化较简单;用手和树叶省却了刀、叉、勺、筷,杯、碟、豌、貌,就地而坐省却了桌椅几凳。高上层人食素,使鸡鸭鱼肉的烹调技术未获得发展等。但这是由于文化目标不同、生活重心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问题,而不是“先进”与“落后”、“优”与“劣”的问题。一个多数人以追求宗教上的“解脱”为生活目标,在同超自然力量的关系上花费较大精力的民族,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和心思研究“吃”的学问,这正如今天一个献身于工作的人常会以方便面打发日子一样。筷子、刀叉固然是工具,使用它们固然需要更复杂的技术,但我想印度人决没有落后到了不会使用工具的地步。只不过是他们的文化引导他们作了另外的选择罢了。如果中国人有理由讥笑印度人食文化简单,为我们的“官爆肉丁”和“香酥鸭”而骄傲的话,印度人也完全有理由讥笑我们令他们毛骨悚然的吃食青娃、老鼠、蛇、鸟的壮举,为他们创造的发达的宗教、哲学以及伟大的和平主义思想而自豪。

当今世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地球的各个角落。在这种强大的冲击面前,象中国和印度这样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社会显得“只有招架之势,没有还手之力”。确实,中国文化偏重于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印度文化偏重于解决“人与超自然”的问题,但二者都忽视了解决“人与物质生产”的问题。我们发明了一大套诸如“孝”、“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关于人伦关系的概念和思想,创造了鸡的成千上万种烹制方法,却忽略了解决许多人饿肚子的问题。这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一种文化的形式就犹如一个筛子,在供选择的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只留下了有限的东西,把所有不符合文化目标的东西部漏掉了。“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财富”这一旦标,就被中、印这两个文明就给筛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调整文化目标、使自己的社会尽快现代化、摆脱贫困、让大家都过上富裕的日子,的确是我们两国的追切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的确出现了各民族、文化间差异缩小趋势,但同时也出现了强调民族文化个性、抵抗同化的趋势。人类是否最终会克服文化差异,按一种方式生活,笔者是抱怀疑态度的。这佯的“大同世界”即使有,那肯定也是极单调乏味的。只要不危害别人,一个“各穿各衣、各戴各帽、各走各路、各唱各调”的多彩世界,不是更有趣吗?

当代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世界是一个由多得不计其数的文化形态组成的百花园。每一种文化都是选择的结果,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对世界文明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人类的智慧在于对这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