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正文

赏泰姬陵

发布日期:2018-12-29  来源:   点击量:

泰姬陵,印度人的骄傲,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到印度不游泰姬陵,犹如外国人到中国不游长城,会留下莫大的遗憾。过去只是在诗歌中读到,在图片中窥到过泰姬陵,今天我终于有了结识它的机缘: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四月,我们住在新德里的中国留学人员开始了“AGK之旅”,首站就是泰姬陵的所在地——亚格拉(Agra)。

亚格拉位于德里东南190公里处,人口50多万。我们早上7点乘汽车出发,到达这里已是中午时分。据传亚格拉城始建于摩诃婆罗多时代。公元1500年 ,德里苏丹国最后一个王朝的Sikandra在此建都。莫卧尔王朝开国皇帝巴卑尔攻陷此地后将这里作为帝国的首都。阿克巴大帝时代,莫卧尔帝国达到鼎盛,几乎整个次大陆都在帝国的版图之内。阿克巴可与中国的康熙帝相媲美。这个时代的印度,也像中国康熙时代的清帝国一样统一而强盛。不过,阿克巴比康熙帝早生了121年。这位君王成就帝业之后便在亚格拉大兴土木,修建城堡、宫殿和园林,留下了著名的“亚格拉红堡”。阿克巴大帝死后葬在亚格拉。他的孙子沙贾汗,有爱妻名泰姬·马哈尔,以貌美、贤慧著称,沙贾汗宠爱备至。不想泰姬红颜簿命,年仅38岁轻便离开了人世。沙贾汗痛不欲生,发誓要为泰姬建一座世界上最美的陵墓,用名贵的白色大理石再现爱妻的容貌,这就是泰姬陵。 泰姬陵在亚格拉红堡东面约一公里处,站在红堡上可望到。泰姬·马哈尔使人想起中国的杨贵妃。她们都以“倾国倾城”之貌博得君王的宠爱。但泰姬比杨贵妃的运气好。中国人要杨贵妃为唐王朝的危机负责,“六军不发”,君王只得赐她死,自缢于马隗坡前,好不凄惨。其实,沙贾汗时代三莫卧帝国也是危机四伏,但印度人似乎并不要泰姬负这个责任,泰姬·马哈尔在印度一直受人称颂。人们对沙贾汗的政绩乏善可陈,但他对泰姬的爱情却受到好评。从中我们似乎蒙笼体会到,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化存在着某种差异。

在我们一行中,来自南京大学的老李可以说是个“印度通”。他懂印地语,掌握许多有关泰姬陵的掌故,是我们这次旅行的总导游。他告诉我们,游泰姬陵最好的路线是:先进堡凭吊,再登堡远眺,后驱车近看,切不可颠倒过来。这是印度人告诉他的经验。我们的路线就是这样安排的。但是,当登上红堡,老李指着远处朦胧中的一团白色说那就是泰姬陵时,我却有些茫然:

如栖息旷野的一只白天鹅,虽圣洁可爱却有些柔弱可怜;如荒原中的一朵兰花,虽一枝独秀却显得单簿。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当我远道而来拜会你,你却躲在迷蒙隐约之中,羞羞答答不肯将你那芳姿示人。我想象中,泰姬陵的第一印象不应是这样的。是因为天地太辽阔还是泰姬陵太渺小?为什么这样安排参观路线呢?要知道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呀!

疑惑、神秘、好奇,并略带几分失落。

从城堡下来,乘马车到泰姬陵,行了约莫半个小时的路程。这中间,由于树木、房屋的遮挡,泰姬陵似乎远远打了个招呼后便消失了。我坐在马车上,清脆的马蹄声,马车夫得意的吆喝声,路两旁小贩的叫卖声……,我都没有理会。我是在猜度、遐想、期待、追求中走完这段路的。

马车在离陵园大门不远处停下。当下了马车,过了高大的陵园门楼时,泰姬陵又突然出现我们眼前。

一下子,我惊呆了。

这就是泰姬陵,这才是人间奇迹泰姬陵!

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震撼,不是由远及近逐渐产生的,而是来自突如其来,出人意料。如空谷中突现幽兰,如黑暗中豁显皓月。这是欲擒先纵、将露先藏后产生的冲击。现在我才算理解为什么这样安排参观路线了。想想看,若没有那充满神秘的远眺和那充满猜度和想象的间隙,就不会有这样强烈的震撼。

这里离泰姬陵大约400米。眼前是一个巨大带喷泉的水池,构成十分美丽的景色。一条柏树林荫道,使进谒者的视线一直望到陵墓。人们说,这里是欣赏泰姬陵的最佳位置。的确,站在这里看泰姬陵,已不再显得渺小可怜,苍芒的天,空旷的四周恰衬托出泰姬陵超俗的气质;也不再显得羞羞答答,而是撩开了面纱,自然、舒展,落落大方地地站在那里迎接客人。

泰姬陵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冰清玉洁,玲珑剔透。阳光下晶莹璀灿,气韵生动。印度人说,在明朗的月光下欣赏泰姬陵,更美丽。许多人就是专等月明星稀之夜赶来欣赏“月下泰姬”的。可见,欣赏泰姬陵,光线很重要。光线的反射使大理石板不均匀的深浅色度融合成一片光辉,使一块快冰冷冷的、没有生命的石块成为一个整体,获得生命。

泰姬陵的主体建筑四面相同,每个面又左右对称,通体为几何线条构成。但这使它不仅不显得呆板生硬,反使他肃重端庄,超世拔俗而又略带几分玄秘。

眼前的水池是一面镜子,倒映着泰姬陵的倩影。身后的朱木拿河宛如一根绿色的漂带,白云是她头上的花朵。她总是对镜梳妆,一年四季摆弄身后的漂带和头上的花朵,以至于在镜中变换出无穷的画面来。

世界上有许多帝王的陵墓,这些陵墓大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体现皇权的威严和神圣。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皇陵,莫不如是。但泰姬陵不同,它的主题不是对皇权的歌颂,而是对爱情和美的表达。

所有的人都要在这里停下来,欣赏,拍照,把泰姬陵的芳容摄入镜头,嵌入记忆。短暂的停留还可缓和一下泰姬陵的突然出现给你带来的冲击。远眺时急于想接近泰姬陵,到了这里却忽然觉得,若不在这里驻步短留,若鲁莽急切地接近,是对泰姬陵是一种亵渎。

然而,我还必须走近你,细细地赏你。

登上基座台阶,又是一番景象。

泰姬陵由主体建筑和一个基座平台组成。基座为四边形,高6.7米,每边长95.5米,平台每个角上立一高40余米的祈祷拄。主体建筑位于平台中央,为拱圆顶,是一个四周切削得很整齐的正方形。巨大的中央圆屋顶的四周有四个小圆顶亭。整个建筑用质量最好的、磨光的大理石砌成。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风格,陵墓上面没有浮雕,平整的外表装饰着别具风格的植物形几何形图案,着重显示出构思的完整和统一。这同有着无数神像的印度教庙宇明显不同,符合伊斯兰教信奉唯一无形真神的观念。这使我想到印度的宗教,想到当前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两教派的矛盾。印度是个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国家,但印度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除了印度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等。各类宗教建筑遍布各地。莫卧尔帝国虽属穆斯林政权,但也注意同印度教徒的关系。特别是阿克巴大帝,他和中国的康熙帝一样对各宗教采取怀柔政策。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里都有光,而光总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他还吸收各宗教的精华,亲自创造了一种世界宗教,叫“亭--依--依拉希”。其实,当前两教派的矛盾和冲突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政治家们为拉选票煽起来的。在民间,两教派的关系还是融洽的。两教派有和睦相处的过去。在今天来拜谒泰姬陵的人中,就有许多是印度教徒,而穆斯林欣赏印度教建筑的人也并不少。泰姬陵本身也吸收了一些印度教建筑手法∶伊斯兰教教规不允许雕刻塑象,而泰姬陵上大量繁细的装饰,为雕像寻找了一种代替物,而繁细的装饰正是古代印度建筑的特点。泰姬陵身上不正是反映了两个宗教的融合吗?

在泰姬陵两侧,在一个用浅红色砂石筑成的加长的平台上,有一座清真寺和一所在祭祀日亲戚们聚会的房屋。清真寺和房屋用浅红色砂石筑成,但房顶却用的是白色大理石。这一色彩设计独具匠心∶既突出了两座建筑同陵墓的对比,显得得不同,又因使用了大理石而显得彼此配合,没有不协调的感觉。

墓室的宏大规模也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底座至圆顶末端高达57米(几乎等于她正面的宽度),而由地面至圆屋顶尖端为75米。门窗都用白色大理石镂刻成棱形花边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珊瑚、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花朵的枝干用黄金做成。中间一扇门窗,雕刻尤为精美∶那黄金藤蔓舒展自如,曲折有致;那宝石的花卉色彩缤纷,精细入微。据说这还是出自中国工匠之手呢!

莫卧尔皇帝沙贾汗和他的妻子泰姬·马哈尔的白色大理石棺模型就放在墓室的中央。石棺上镶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石,价值连城。两个人的遗体葬在墓室底层一个八角形的地宫中,有曲径可通。从骄阳下来到这地宫,顿觉凉爽宜人。每到夏天,地宫内外温差大,石棺上有水珠凝结,当地人传曰:那是泰姬和沙贾汗在流泪。

泰姬和沙贾汗是否流过泪不知道。但当年修建这座造价昂贵的陵墓,肯定有不少人流过泪。当时,皇帝下令停止全国一切工程建筑,集结了世界各地能工巧匠两万余名,其中据说也有中国工匠。当地并不产白色大理石,这些石头都是从遥远的印度西部运来的,并且每块石头都要凿平磨光。工程浩大可想而知。整整花了21年的时间才建成此陵。据后人测算,当时工程造价4,000万卢比,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真是“以君王之权势,倾全国之财富”,始有太姬陵。每一块石头上都凝结着劳苦人的血与泪啊!据说,沙贾汗本想在朱木拿河对岸为自己修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与泰姬陵一南一北,黑白呼应,但因国力不支,宫廷内乱,国家陷入混战,终未能如愿。站在泰姬陵平台上,可看到朱木拿河对岸堆放着许多石块,据说那是当年修建黑陵的遗址。他本人被其三子奥朗则布囚禁8年,后死于亚格拉,同泰姬葬在一起。

赞美评论泰姬陵的诗句很多。有人说它是“凝固了的音乐”,有人说它是“建筑史上的奇葩”,有人说它是“对死亡的永恒和超人间的崇拜”,又有人说它是“一代君王以财富嘲弄天下穷人的爱情”,但我最欣赏诗翁泰戈尔的比喻:

“太姬陵啊,你是时代面颊上的一颗晶莹的泪珠!”

是啊,泪珠是美丽的,它有水晶的纯洁透亮,珍珠的光洁与高贵,有花瓣的质地和水的清澈,但却凝结着数不清的痛苦与悲伤!

泰姬陵曾经感动了很多的人。根据报道,1994年12月上旬,30岁的澳大利亚女游客桑嘉·拜迪克,爬上印度泰姬陵一个6米高的塔尖试图寻短见,幸好被消防队员及时救下才幸免一死。该女子称,修建这座陵墓的皇帝沙贾汉的浪漫史导致她的自杀。她说,沙贾汗对他妻子的传奇爱情故事,感动了她,使她采取这一行动。据报载,80年代也曾有一对印度男女,从这里跳下自尽。

从地宫中出来,外面仍是炎热难耐。我们还要继续我们的旅行,因此不得不匆匆离开。回望泰姬陵,它仍站在那里。一阵轻风吹来,水池荡起涟漪。泰姬陵在水池中摇晃着身子。我忽有所动:泰姬陵分明是有灵魂的,她是在恋恋不舍地同我们告别!感慨之余,竟冒出几句咏叹来:

借得月宫白玉瑶,

雕成仙姝自窈窕。

远看天荷碧池落,

近赏凝脂魂魄消。

宠爱千般君王醉,

艳骨一冢万金耗。

人去魂灭苍桑变,

白石台上人如潮。

                                                                              发表于(香港)《今日东方》中文版1997-01